我國目前所采用的熱處理基本工藝主要有消除應力退火、完全退火和固溶及時效處理。其它退火工藝,如等溫處理、多級退火、多級時效等工藝在生產中應用很少。
消除應力退火。消除應力退火的目的是消除在冷加工、冷成型及焊接等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內應力。這一過程中主要發生回復,有時也稱為不完全退火。消除應力退火溫度不宜過高,一般低于再結晶溫度。對可熱處理β型鈦管及鈦合金可采用再結晶溫度以下的溫度。但此時若超過一定時間往往產生時效效應或對時效造成孕育效果,因此有時采用固溶處理來消除應力。
為了選擇合理的退火工藝,我們首先觀察加熱溫度和冷卻方式對鈦棒和TC4鈦合金棒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的影響。試驗用料920℃熱軋的鈦棒和TC4鈦合金棒、熱軋總變形率為80%左右,a+β/β相變點為980~990℃。將試樣于1000℃、950℃、930℃、830℃加熱保溫1小時后分別進行空冷、水冷和爐冷。不同退火方式對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都有影響。
其中冷卻速度對上述四個溫度的顯微組織和力學性能產生很大影響。當水冷時,1000℃、950℃和930℃處于平衡的β相成分均要發生馬氏體轉變,β相轉變為馬氏體a`針。在1000℃時表現出明顯的魏氏體組織,其力學性能與1000℃空冷的數據相當。在950℃和930℃并水冷的試樣上,顯微組織與空冷時的特征相似,但等軸初生a相之間的是β+馬氏體a`針。此時對應的綜合性能最高,而且有比空冷組織更好的蠕變抗力。830℃保溫時平衡的β相成分已碰不到M線,但水冷后在晶間β相中也發現了十分細小的針狀轉變產物,僅能用電子顯微鏡分辨出來。但針狀產物的結構尚未測得。此時抗拉強度和斷面收縮率都很低。至于爐冷,由于試樣冷卻速度慢,在高溫停留時間長,多型性轉變進行的充分,所有的a相均變得粗大。1000℃爐冷后,在原始β晶粒內產生粗大的a相片和片間β相,在原始β晶界上還有條狀a相形成的厚網,一般稱為網籃狀組織。950℃、930℃和830℃爐冷后,由于a相傾向于在原a相界面生核、長大,顯微組織均為等軸a和晶間β相。在1000℃爐冷后的抗拉強度比空冷和水冷的低,拉伸塑性要高。在其它溫度爐冷后的綜合性能也均比水冷和空冷的低。
綜上所述,為了使鈦棒和TC4鈦合金棒得到最好的強度和塑性綜合性能,同時又有好的蠕變抗力及斷裂韌性,可采用在950℃保溫1小時后空冷(或水冷)的退火工藝。為了便于隨后的加工,冶金廠出廠時,鈦棒和TC4鈦合金棒均采用在700~800℃保溫1小時空冷的工藝。對于一些大尺寸鍛件,為了保證性能的均勻性,有時采用爐冷的工藝。
相關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