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C11鈦合金的名義成分為6.5Al-3.5Mo1.5Zr-0.25Si,屬高鋁當量馬氏體型α+β兩相鈦合金。這種合金具有良好的高溫強度、耐腐蝕性、熱穩定性及抗蠕變性能,在航空航天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,常制造壓氣機盤、葉片、環形件和緊固件等,是目前航空工業上應用最廣泛的鈦合金之一。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水平不斷提高,對這些關鍵部件用鈦合金的組織及性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。目前,受鈦及鈦合金物理性質及熔煉技術的限制,鍛造仍是鈦合金熱加工中使用最廣泛和最有效的方法。該方法不僅可以直接鍛壓成所要求的工件形狀,還可以優化微觀組織結構,消除鑄態疏松等缺陷,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[1-2]。
1、試驗
1.1試驗材料
試驗用的TC11鈦合金鑄錠采用真空自耗電弧爐經三次熔煉,成品錠型為準720mm。取鑄錠上、中、下三點測化學成分,結果符合國家標準[3]要求,詳見表1。采用金相法測得該鑄錠的相變點為1000~1005℃。
1.2試驗方法
試驗所用鑄錠經1150℃加熱開坯至□360mm×L(L為長度),按照□360mm×720mm下料后執行表2工藝。
按照以上三種鍛造工藝,得到準240mm棒材,在不同工藝鍛造的棒材端部50mm處各取兩組試樣,規格為φ240mm×30mm,每組試樣經過950℃/2h,AC+530℃/6h,AC的熱處理,最后對熱處理后的試樣進行室溫拉伸性能的檢測。金相試樣依次采用80#~1200#砂紙粗磨、細磨、機械拋光(金剛石拋光液),直至試樣的表面無目視可見劃痕后進行化學腐蝕,腐蝕劑配比為10mlHF+30mlHNO3+160mlH2O,顯微組織觀察采用OLYPUSPEM-3金相顯微鏡。室溫拉伸試樣按GB/T228-2002《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方法》制作加工成R7試樣,室溫拉伸性能測試采用UTM5205電子萬能試驗機。
2、結果分析與討論
2.1鍛造工藝對TC11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的影響
圖1為使用三種工藝鍛造的TC11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。對比圖1(a)、(b)可以看出,經α+β兩相區鍛造后,TC11鈦合金試樣的顯微組織為典型的等軸組織,其特征是在β轉變基體上分布著等軸α相,等軸α形貌相近,球化程度較高,尺寸大小相似,約為10μm。但等軸α含量有所不同,其中圖1(a)等軸α含量約為40%,圖1(b)中等軸α含量約為60%。由此可見,隨著鍛造溫度的升高,溶質原子擴散速度加快,α相向β相轉變增多,使得初生α相含量減少[4]。因此,可以通過控制熱變形溫度來控制TC11鈦合金中初生α相與
β相轉變的比例,實際生產過程中應選擇合適的變形溫度。
對比圖1(b)、(c)可以看出,圖1(c)中α相球化程度較差,形狀多數為條狀,且尺寸粗大,約為25μm。圖1(b)經過β區和兩相區鐓拔后,由于原始鑄態組織經過β區充分破碎,形成的β相區片層組織厚度較薄,易于破碎球化,經過兩相區鐓拔變形后,原始片層組織已經基本上轉化為等軸組織,球化程度高。而圖1(c)由于未經過β相區充分變形,原始鑄態組織破碎不充分,形成的片層組織厚度較厚,雖然經過兩相區鍛造處理,但其組織表現為條狀α相,沒有完全球化,且組織粗大。因此,經過β相區充分變形后,組織更
易于破碎,等軸組織球化程度更高[5]。
2.2鍛造工藝對TC11鈦合金棒材力學性能的影響
對三種鍛造工藝的棒材各在R/2處取2個弦向拉伸試樣測室溫拉伸性能,對2個試樣的室溫拉伸性能進行平均,結果見表3。由表3可以看出,按照工藝B鍛造的棒材抗拉強度高出50~75MPa,屈服強度高出30~55MPa,伸長率及斷面收縮率略有降低。
這是由于在室溫下,兩相鈦合金的強度隨著初生α相含量的變化而變化,初生α相含量增多,則其強度升高,反之亦然。晶粒的細化程度也會影響合金的強度,合金組織越粗大,強度越低,即強度隨晶粒的長大而下降[6]。因此,使用工藝B的棒材強度要略高一些,而塑性與其他兩種工藝相當,棒材的強度和塑性達到了較好的匹配。
3、結論
(1)可以通過控制鍛造溫度來控制TC11鈦合金中初生α相與轉變β相的比例,隨著變形溫度的升高,α相向β相轉變增多,使得初生α相含量減少。
(2)通過β相區和兩相區相結合的鐓拔變形方式,更易于原始鑄態組織的破碎,成品棒材等軸組織球化程度較高。
(3)初生α相含量越高,等軸組織球化程度越高,組織越細小,這有利于棒材的塑性和強度的較好匹配。
參考文獻:
[1]鄧瑞剛,楊冠軍,毛小南,等.鍛造工藝及后續熱處理對TC11鈦合金組織及性能的影響[J].機械工程材料,2011,35(11):58-62.
[2]朱紅,廖鴻.鍛造溫度對TC11鈦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[J].熱加工工藝,2013,42(13):128-130.
[3]GB/T3620.1-2007鈦及鈦合金牌號和化學成分[S]
[4]不同鍛造工藝對TC4鈦合金棒材顯微組織與力學性能的影響[J].鈦工業進展,2014,31(5):14-17.
[5]張智,李維,廖強,等,不同鍛造工藝對TC10鈦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[J].機械工程與自動化,2014(3):108-110.
[6]賴運金.鈦合金片狀組織演變機制與球化動力學研究[D].西安:西北工業大學,2007.
相關鏈接